“激励教育、回避批评”惯出了一批输不起的孩子。别人不能比自己强,一点点的小挫折都会成为他们自暴自弃的导火索。

孩子看似是争强好胜,实则心理扭曲。这是家庭教育对孩子评价过于量化,只强调输赢的必然结果。长此以往,势必成为想赢怕输的心理脆弱之人。

我是最棒 赢是理所当然

刚刚上小学的小光最近每天回家都是眼泪汪汪的,跟妈妈说以后不想上学了。这可急坏了小光妈妈,每天只能连哄带骗地送小光去上学。几番询问,小光妈妈终于得知事情的原委:小光在班干部评选中,没能如愿以偿地评上文艺委员。

小光委屈地对妈妈说:“你不是说我是最棒的吗?为什么老师不让我当文艺委员?”无论妈妈怎么劝,小光就是想不通。小光妈妈看着孩子委屈的小脸,不禁感叹:“从小被捧大的孩子现在‘输不起’了!”

有不少家长认为,多多表扬和鼓励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,而批评会带给孩子心灵创伤,甚至压制儿童的天性。“赏识教育”成为了当下流行的教育模式。在赞扬声中长大,是这一代孩子的特点。

小光作为独生子,从一出生就成了家里人的“眼珠子”。为了培养孩子的成就感,小光爸妈只要逮着机会就得夸夸:“我们家小光多才多艺,真了不起!”生怕孩子失去自信和兴趣。逢年过节,来串门的亲戚朋友都会让小光表演几个节目,多才多艺的小光被称为“小神童”“小天才”。听到这些称赞,小光爸妈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。

小光上幼儿园后,小光爸妈隔三差五就和幼儿园的老师“拉关系”,就为了给小光多争取点“露脸”机会。几次活动下来,小光成了幼儿园里的“小明星”,觉得其他小朋友都不如自己。

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,尽量多给孩子褒奖,生怕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。而亲戚朋友碍于面子,更不会说孩子半句不好。成天泡在这些褒奖中的孩子,身上的优点被放大,而缺点被掩盖,认为自己是全世界最棒的,不会输给别人,只要听到一丁点他们认为负面的评价,就会感到挫败受伤。落败,在他们的字典里似乎找不到。

一点挫折 家长提前清除

父母期望孩子顺利成才,不希望其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。这样的父母被称为“扫雪机父母”,他们替孩子清除前进道路上的所有障碍。父母心疼孩子是人之常情,但把困难刻意从孩子的生活中排除出去,反而会好心办坏事,让孩子越来越“输不起”。

6岁的乐乐平时喜欢和爸爸下跳棋,爸爸为了哄他高兴,总是“放水”输棋。乐乐赢了棋后,爸爸还要故作惊讶:“乐乐下棋比爸爸厉害多啦!”哄得乐乐咯咯直乐。但是时间长了,乐乐下棋只能赢不能输有,只要一输就大哭大闹,冲着爸爸一直嚷:“这局不算!你耍赖!”直到赢了才能罢休。爸爸现在也不愿意陪乐乐下棋了:“这孩子,太‘输不起’了!”

下棋是件小事,可是不接受任何失败或挫折,却是一件大事。父母的溺爱给孩子制造了一个没有挫折的“真空罐头”。孩子不知道挫折、困难和失败都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,他会抗拒这些痛苦。

孩子蹒跚学步时,遇到一个小台阶,家长便要小心翼翼地把孩子抱过去,生怕孩子磕着碰着;孩子摔倒了,家长赶紧上去扶,不给孩子自己站起来的机会;遇到亲戚,孩子不敢打招呼,家长马上“打掩护”:“孩子还小,不懂事”,而不是教孩子学会基本的礼貌;幼儿园里老师布置的作业稍有难度,家长就要代劳。看到孩子遇到困难,家长冲上前帮一把,这样的情景并不少见。其实这些小困难都是可以由孩子自己来克服的,父母需要做的只是给予适当的引导。

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是孩子们成长的教材,教材不合理,“成绩”肯定不会理想。浸泡在褒奖里的孩子认为自己“最棒”,没经历过挫折的孩子则认为自己“无所不能”。他们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、不能做什么,一旦遇到挫败,就会哭闹或逃避,成了“输不起”的孩子。其原因,正在于家长无法突破自己,用“爱的羽翼”禁锢了孩子的成长。

讨好父母 孩子用赢换爱

在独生子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作用下,孩子成了父母最大的精神寄托。孩子成功与否,关系到父母的“脸面”。孩子胜过别人就人前人后大肆夸奖,要给孩子各种奖励;孩子输了或表现不好,就指责孩子笨、不上进,不给孩子好脸色看。这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会带给孩子巨大的精神压力。

小羽上小学三年级。开学之前,小羽妈妈严肃地给小羽提出了要求:这学期考试成绩必须排在班里前三名,达到要求就给小羽买一部新手机,还能去海南旅游;否则假期哪儿也不能去,只能上补习班,手机的事更是“没门儿”了。小羽妈妈得空儿就跟小羽说:“你看妈妈同事李阿姨家的琪琪,每次考试都是前三名,人家一回家就认认真真把作业写完,写完作业还练钢琴。钢琴我就不要求了,学习成绩你可不能输给琪琪!”

在妈妈的监督下,小羽期中考试考了第一名。小羽妈妈特别高兴,给小羽做了一桌子好吃的,逢人就夸小羽乖巧。妈妈跟小羽说:“继续努力,把好成绩保持好!”可是越临近期末考试,小羽越发紧张,吃不好睡不香,看书也集中不了精神,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。结果,考试当天小羽说什么也不愿意去学校,装病赖床,任妈妈怎么“威逼利诱”都没用,最终还是缺席了期末考试。

小羽妈妈给小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。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夸奖和认同,惧怕父母的指责。父母极端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认为,只有赢才能获得父母的爱,否则就要被父母“抛弃”。父母的爱对孩子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,孩子之所以“输不起”,是因为他们怕输掉父母的爱。

当孩子没有必胜的把握,他们就会感到焦虑和无助。面对困难,他们有的哭闹,有的破罐破摔,更多的会像小羽一样,选择逃避。“不是我赢不了,而是我不想做。”孩子会在潜意识里这样安慰自己。

专家点评

“输不起”的责任不在孩子

青少年心理专家 耀华中学 张丽珊

输不起的是家长

曾有一档电视节目,组织国内外小朋友一起比试,中国孩子一直保持领先,却在比赛的最后关头落后。中国孩子因为失败而痛哭了起来,此时领先的国外孩子看着中国小对手也哭了起来—他是因为同情中国孩子而哭的。虽然中国孩子最终取得了胜利,可外国孩子赢在了爱心,赢在了情绪管理和价值判断上。我们评价孩子时,重视的是可量化的分数、输赢。这样扭曲的评判方式反馈到了孩子的身上,让孩子变得输不起。

除此之外,我们对孩子的评价过于两极化。孩子如果成绩优秀,他/她身上的其他优点就被放大,而缺点被忽略,孩子被“捧上了天”;反之他/她身上的缺点会被放大,优点被忽略。这种“成王败寇”的评价系统也让孩子越来越输不起。

在过去的多子女家庭,兄弟姐妹可以互补,“东边不亮西边亮”。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,这让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孤注一掷,孩子必须打败其他对手,否则就没有“美好的未来”。孩子的输不起,实际上也是家庭教育的输不起。

这种孩子讨人嫌

输不起的孩子,“自我中心”的特点比较明显。他们害怕比较,在意自己的内心感受。在热播的《爸爸去哪儿2》中,杨阳洋平时非常温和,可一旦遭遇失败,他就特别痛苦,怎么都哄不好。他的父亲杨威是竞技体育选手,家庭的影响让他对输赢的概念特别强烈。当这样的孩子被别人否定的时候,性格弱点就会暴露出来。

输不起会造成孩子的人际关系紧张。谁也不会喜欢成天比较、咄咄逼人的人,周围的人会受到这种负面情绪影响,感到“很累”。

输不起的心态,还会对孩子的自我价值判断产生影响。赢了就有价值,输了就没有价值,极端化的评判标准和明显不属于这个年龄的压力折磨着孩子。如果他们认为自己不具有价值,就会变得自卑,严重的还会产生反社会心理:在现行的规则下不能获胜,那我就要破坏规则。

家长不比了 孩子就好了

孩子输不起的心态来自社会和家庭,要想解决也必须从社会和家庭入手。

目前社会中这种激烈竞争的情况不会一直持续,孩子的成长环境会有所改善。比如几十年前人们攀比自行车,现在不会有人在意;近年来人们攀比汽车,现在也有所淡化了。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。

孩子是家长的镜子,家长的行为和价值取向会如实投射在孩子身上。家长在问“孩子怎么这么输不起?”之前,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喜欢比较,是不是喜欢用“别人家的孩子”来“教育”自己的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