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想起那二个推销员的故事。一名生产鞋子的老板让二名推销员到非洲开拓市场。二个月后,二名推销员分别对老板说“老板,非洲没有市场,那些人根本不穿鞋子的。”“老板,非洲市场太大了,那些人都不穿鞋子的,很缺,我给他们试穿,最后人人争着穿,都用钻石来买我的样品鞋。”

  中国篮球的发展,取决于篮协听信那名推销员的话。仅此罢了。

  中国篮球的出路,在一个爱篮球的小镇都能找到答案。

  我出生在广东粤西的小镇,过去二十多年的春节运动会都会举行各村篮球比赛。不够球员的村,允许到外镇请来球员参赛,有钱的请来职业球员都没有问题。有些村没有人直让让初中生,高中生来参加比赛,这些小屁孩几年后居然越打越好,有模有样的拿着战术板比划着。随着社会的变迁,裁判员不够,也在外镇请来。如今是很多人通过国家考试拿到裁判员证,不需要请外面的裁判员了。而很多村为了荣誉,也越来越多的小孩越来越爱打篮球。。。。。。

  回到我们的联赛。

  虽然人微言轻,但是我仍然认为中国CBA的球队太少,扩容速度太慢。我始终认为中国篮球发展才是硬道理。我是绝不认同那些:中国篮球人才少,球队多了相对应便是比赛质量打折扣等论调。俱乐部青训人才稀缺、学校也没有承担到人才培养等,便让我们草草得出不可以效仿NBA等成功论调。我只能说,你Y脑子是一根筋么?

  150年前,林则徐便提出“开眼看世界”的观点,而我们的眼光始终局限于“开眼看中国大陆”。当我们将眼光转移到太平洋对岸的NBA,他们的篮球人才来自世界各地,只是我们的范围稍微扩大至整个亚洲,篮球人才缺少这问题便迎刃而解。

  很多年前,为提高没有进入季后赛的球队的竞争力,我提出这些球队有特权---引进二名亚洲外援。也是那一年,篮协采纳出新政---倒数四名的球队获得一名亚洲外援。

  这种新政带来什么变化?

  2009—2010赛季,约旦篮球运动员阿巴斯加盟上海队,结果上海队打进季后赛;2010-2011赛季,阿巴斯加盟北京队,结果北京队也闯进季后赛;2011-2012赛季,阿巴斯加盟福建队,结果福建队也打进季后赛。而这三支球队都是曾经的倒数球队。于是在CBA球迷称为“得阿巴斯者进季后赛”的笑谈。被人们称为“阿巴斯定律”。

  12-13赛季,拥有三名外援的山东从不进季后赛到进入总决赛,如果他们没有阿巴斯,这根本不可能。从联赛第13名至亚军,山东仅仅是一个赛季完成蜕变。这是CBA有史以来不曾发生过。这种巅覆魄力恰恰是我们一直所缺少的。也正是联赛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。

  仅仅是一名阿巴斯便让我们这联赛充满如此多的变数,惊喜。

  为什么我们拒绝更多的亚洲阿巴斯加盟CBA呢?

  我们再翻开亚洲外援之前的外援政策。我一直在想:如果没有外援,我们的联赛也许至今仍然是八一杯联赛。这也是拥军派张卫平们打着“培训亚洲球队来歼灭我们”歪理大行其道的原因。事实,张卫平的言论在中国很有市场。无非就是外援占了更多上场时间,国产球员没有更多上场时间锻炼等。

  这种荒谬,可笑的言论让人欲哭无泪。

  联赛只是生意,无非就是比赛打得精彩,刺激,有悬念,从而吸引更多球迷关注,将市场做大。而我们限制外援的目的居然是培养人才。球迷想看到的不是一场进入垃圾时间的拉练赛,而是不到最后一秒分不出胜负的比赛。所以我一直认为CBA是最不尊重消费者的比赛。曾经的上海,5元的门票都没有球迷愿意走进球馆,进馆的球迷可以躺着看比赛。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---谁愿意看着对手虐待自己的主队?这不是有病么?而广东队打客场都能提高上座率,这说明更多优秀的球队对于市场拓展是有着很强的吸金力,优秀的球队在于更多优秀的球员,而优秀的球员不该限制“中国国籍”。

  我们必须承认一点:中国篮球放在世界也就是第三发展国家,这说明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需要学习,而不是闭门造车。

  外援占据了国产球员的时间,但是,也让很多国产球员的提高、进步获得更多的帮助。积臣,拉龙教给阿联,王仕鹏太多了,他们的突破仍然让我想起十多年前拉龙的影子。王仕鹏获得拉龙的突破杀手锏便直接冲击了宋希的最佳第六人位置。李春江曾经评论王仕鹏----他是最耐得住寂寞同最上进的球员。所以,从王仕鹏身上我们可以总结:年轻球员,开始不是你拥有多少上场时间,而是,你没有上场之前你学到更多本领。

  而张卫平们似乎只看到场上的,而无视场下的。

  我前面说了,我们需要扩容,将市场做大,让球队受益,只有如此联盟才会有更良性的循环发展环境。国产球员后劲发展不足,我们可以放眼台湾,韩国等亚洲球员。让亚洲球员为我所用,填充我们国产球员成长的空档期。

  我对中国篮球发展从来不悲观,我相反认为中国篮球的发展空间太大太大了。我们才起步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