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见到李平同志之前,一直不能理解5年1920个小时的概念,有幸采访她之后才发现充满着爱的“红马甲”一直在我们身边。

李平是变电运检三室二次检修工。2009年初,在六家子变现场作业的午休时,她偶然看到报纸上登载着关于阜新市慈善总会“红马甲义工服务队”的信息。利用业余时间填好履历表,就是这么个“误打误撞”,她走进了慈善总会的大门,开启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。

曾有记者采访她:“这五年多的时间里,是什么让你坚持到现在?”

她答:“不知道啊,总感觉不去怪可惜的。”

这位1963年生人的老大姐从没想过回报什么,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也会登上阜新日报的版面,更没想过她的善举可以影响到那么多人。

到2014年,整整坚持了5年。每个周末,只要“红马甲”一声呼唤,她总能第一个抵达现场。冬去春来,公交车成了她的代步工具,不管路途有多远,只要她能身体力行的,一定必到。

“谁没有过身体不适,不想去的时候啊。可每每想到我微薄的力量能够传递快乐,帮助那么多人就坚持着去了呗。”李平说。

她的质朴,她的矢志不渝深深感染着周围的人。这1920个小时浓缩的时间里,她将满腔的爱奉献给了孤寡老人、残障儿童,奉献给了阜新的山、细河的水,奉献给了一条条干净的马路,甚至是每一基清理后的电杆。

“送人玫瑰,手有余香,这‘红马甲’得一直穿着。”有着18年党龄的李平自豪的说,她愿意用实际行动践行“红马甲”的幸福。

上周末,她坐着颠簸的18路公交车开始了塔子沟拣垃圾之旅。下午1点准时到现场的她,拿起大麻丝袋子抗在肩上走在前面,看到山上乱堆的饮料瓶、垃圾袋、面巾纸等杂物,她二话不说放在袋子里继续前进,等到了山顶,已满满一袋的“战利品”。中途有人嚷嚷着累要歇会,老大姐语重心长的对他说:“‘义工’这词我不知道担不担得起,但我喜欢这种快乐”。

就是这么个简单的画面构成了她5年如一日的坚守。时间都去哪儿了?她的时间留在了陪敬老院老人们的欢歌笑语里,留在了幼稚园小朋友们的午餐饺子里,留在了被时光镌刻的岁月里,留在了同事们的口碑里。

何谓“义工”?义字,一撇一捺一点,看似简单,却蕴含着世间至伟的情怀;工字,两横一竖,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,顶天立地。五年一瞬间,一耽写新篇,不做群芳妒,草根学圣贤。李平,用她身穿的红马甲告诉我们:义工虽然微小,却足以撼动人心;“红马甲”虽单薄,汇聚起来,确是人间大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