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学勤在公元2000年写下一篇文章,主要叙说了三个五四人物,从左到右提取了鲁迅,胡适,钱穆。当日尚小,朱先生在文中流露出厌恶鲁迅而又回归的思绪,让年少的我颇不理解。还有点愤愤不平。今日人生更多见识,回忆朱先生文章,不胜嘘唏。

很奇怪的和朱先生选择了一条路,先是爱好鲁迅到极,后又讨厌,直至冷淡,现又发现,鲁迅死后70年,我们依旧生活在鲁迅的世界里,而胡适站在对面孤独的看着这片荒茫大地的民众,却又无能为力。

一定要用一个比喻来诉说两人的区别的话:
中国的历史就好比是一条路,没有光,一片黝黑,中国人就在这暗黑中挣扎,匍匐.这时,远处射来一道光,照亮了路的一边,让这一切都这样惨白的区分,黑暗中的人群顿时喧哗,分裂.偶尔三五个人跑向光明,振臂欢呼,而黑暗中的大多数却疑惑麻木,在这光景下,鲁迅踱步站在光的背面,用自己的力量让黑的更黑,其实他只要一踏脚,就会进入光明,他却一直狐疑。而胡适却一直站在光亮里展示自己。温和的等待一切,只不过却很少有人过去。

胡适:“现在有人对你们说:‘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,去求国家的自由!’我对你们说:‘争你们个人的自由,便是为国家争自由!争你们自己的人格,便是为国家争人格!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起来的!”

鲁迅:“中国的历史里面从来就没有人,只有奴隶和奴隶主:
一,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;
二,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。
三,暴君治下的臣民,大抵比暴君更暴

何等精辟入骨,现在更是多了一般从奴隶混到奴隶主就把他人当奴隶的人。于是公元2013年的中国,我们依旧活在1919.

其实,两人都是自由主义者,我朝统治聚合体为了自我的利益,硬是把鲁迅划在了大道的左边,由此,常人更多的看到的是鲁迅愤青的一面,而忘了他清醒的一面。

胡适更多的从理想的看待人生和实现,而鲁迅更多的就现实中看破人生世态,于是鲁迅更比胡适多了一分痛苦与伤感。胡适对世事政局、历史文化、人生百态的评判没有鲁迅这样洞察透析、也没有鲁迅这般冷酷深刻、超人一等。但是他却比鲁迅更多了一份温和和希望。而鲁迅其实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。没有办法,他早也知道不能打破那面铁壁。他也能看出自己死后的凄凉:“文人的遭殃,不仅在生前被攻击,被冷落,一瞑之后,言行两亡,于是无聊之徒,谬托知己,是非蜂起,既以自炫,又以卖钱,连死尸都成了他们沽名获利之具,这倒是值得悲哀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