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群藏族牧民,为了响应国家生态保护号召,毅然放下手中的牧鞭,告别世代生活的雪山草原,迁往陌生的城镇。
  一排排白墙红顶的平房整齐有序,干净的道路两边白杨林立,太阳能路灯现代时尚。要不是房屋墙面的藏地纹饰和三三两两手摇转经轮身穿藏裙的妇女,我们还以为走进了一个现代城镇生活小区。这里是位于格尔木市南郊的唐古拉山镇长江源移民新村。
  我们被迎进第一任村支书更尕南杰的家:一个300多平方米的独门独院。院内是一座60多平方米的三室一厅的砖瓦房。客厅略显昏暗,配有简单的藏式和新式家具以及常用的家用电器,佛龛正上方悬挂着新中国历代领导人肖像。
  更尕南杰穿着一身深色西服。他说,与过去在气候恶劣、交通不便的高原牧区住帐篷相比,现在住的通水、电、电视、电话的房子又好又暖和。现在,他最大的心愿是村里能增加更多的宗教活动场所。
  “现在我们生活上没什么问题,最缺的就是宗教活动场所。哪里有藏民族,哪里就有宗教信仰,这也是(藏)民族的特色、标志。每天空闲的时候转一转(转经筒)、念念经,对老年人和大多数人来说,可以活动活动,他们会觉得日子过得更好,心情也好。”
  如何为村民的宗教活动提供更多便利,让当地政府颇费心思。唐古拉山镇党委书记赵守元说:“我们也规划了一块土地,准备在(村)敬老院门口建几个转经筒和经幡,老年人可以转经,一是精神寄托,一是锻炼体质。我们征求的群众意见中反映最大的也是这个问题。”
  更尕南杰和他的藏族同胞们此前在海拔4700米的青藏高原唐古拉山镇过着游牧生活,那里是长江的源头。2004年底,第一批128户藏族牧民家庭共407人自愿迁往400公里外的新村,他们中很多人是在1985年那场特大雪灾中损失惨重的无畜或少畜户。因为,中国政府当时启动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,对该地区牧区实行退牧还草,展开移民。
  为保障藏族搬迁户的生活,中国政府下了大力气。移民新村的建设一期耗资2000多万元人民币,每套造价4万元的房子免费提供给搬迁户居住。之后,政府又为房屋水电路、房屋维修、公共道路、绿化、节能改造等陆续投资3000多万元。现在的移民新村,商店、学校、医院、广场、文化站等设施一应俱全,村民医疗保险普及率为100%。
  此外,政府还为每户村民每年提供6000元的生活补贴,为期十年。再加上国家按人头和原有草场面积实施的草原奖补机制,这里的村民每年仅依靠国家补贴,人均就能收入2万多元。这解决了村民们的“近忧”。但一旦国家停止补贴该怎么办,这是不少村民的“远虑”。唐古拉镇人大主席团主席文昌太(藏族)说:“最棘手的还是后续产业的问题,关键是今后如何发展没有好的思路、办法和举措。现在我们搞了好多项目,包括藏毯厂、玛尼石雕刻城。”